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豫女临风听天籁

 
 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孤高无意压群芳, 唯愿心魂贮秋霜。 翠茎傲立调诗韵, 把酒临风沐斜阳。

俗女初识佛  

2009-06-04 09:12:28|  分类: 人生拾贝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       最初接触到佛,是上大学期间,假期与死党到处乱跑,记得是84年的国庆节,跑到洛阳龙门石窟,对着大大小小、神态各异的石刻佛像,兴趣索然,认为不过一些石刻而已,丝毫没有与信仰、世界观问题联系到一起,倒是对佛像脚下的伊河一见钟情,清澈见底的河水静静的流淌着,河边停着一艘铁皮船,与死党站在船上,面对着那尊历经千年的卢舍那(那时没有导游,还不知道佛像的名字),拍了一张照片做为纪念。毕业后,又去了两三次,但还是把它定位在中国三大著名石窟之一,仅此而已。

        97 年,去四川参加一个研讨会,顺便参观了乐山大佛,感觉只是巨大壮观,及至到了峨眉山,偶然碰到两个很年轻也很端庄的尼姑,心中大骇,以我一俗女的识见,他们一定是生活中碰到了巨大的挫折才出家为尼的,但看他们的表情,却丝毫没有伤感的影子,满脸的平和、宁静。带着好奇,在寺里买了两盒梵乐磁带、一本赵朴初写的佛教问答。返程的飞机上,拿出书来翻了翻,第一次对佛教有了初步的认识。回家后,心情烦乱时听听庄严、低缓的梵乐,就会逐渐宁静下来。

       03年,去厦门鼓浪屿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,东道主请我们参观南普陀寺,不大的寺院几乎被花篮占满,我以为是寺院为美化环境摆放的,后来听说都是施主敬献的。几年来,到过不少的寺庙,如白马寺、少林寺、灵隐寺、寒山寺以及九华山等颇负盛名的寺庙,感觉寺庙里热闹是热闹点,只是多为如我一样的游客,而南普陀的热闹有点不同,信众占多数,在与会同行的纵容下,我平生第一次请了香,拜了佛,但说实话,内心却不那么虔诚。下午四点,相邻的佛学院学生要做晚课(不知道是否这么说),几十位20岁左右的男青年穿着一样的玄色僧服,头皮剃的净光,鱼贯而入大堂,端坐蒲团,闭目诵经。这种场面给我的震撼很强烈,这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,正是享受人生的最佳年龄,竟然能舍弃五光十色的生活,甘心情愿守着青灯古刹,以佛经为伴,那佛该有多么大的魅力呀!

      从厦门回来,我到处搜罗有关佛教的书籍,囫囵吞枣的读了《金刚经》、《圆觉经》、《心经》等佛教经典,以我俗女那点可怜的慧根,根本参不透那些佛教经典的精髓,但我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也有所松动,虽然对“六道轮回天堂地狱“还有所怀疑,但认为佛教宗旨的确是很智慧的,也不是什么迷信,而是让人们生活的快乐点。劝人们破除无明,消灭人我,戒除贪、嗔、痴等一切妄念,放下名缰利锁,无忧无虑,无挂无碍,自性复苏,达到精神上的福乐。可在我们俗人的信念中,却把佛也凡人化了,俗人喜欢听阿谀奉承,喜欢物质或者精神上的贿赂,佛也理所当然喜欢这些,于是我想升官发财,给佛烧一些高香,虔诚的跪拜,佛受了香火,会满足我的愿望,这本身与佛教宗旨就是背道而驰的。如果这样,佛祖释迦牟尼何必放弃金衣玉食的王子生活,跑到慌郊野外的菩提树下风餐露宿?

       放下贪欲,自身清净,享受精神上的福乐,即是天堂;整天沉浸在名利金钱的圈套里,劳神烦心,即是地狱!我想,佛教的天堂地狱恐怕不是人世之外的物质上的存在,如果人们真的能放下,象四季更迭、花草树木一样自然的生活,极乐净土、彼岸世界不就在我们心中吗?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97)| 评论(15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